行走思政课堂,汲取奋进力量:江西工程学院新余下保红色实践之行

发布者:招生处发布时间:2025-04-23浏览次数:10

416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形式,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招生处携手,共同开展了“行走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带领党员教师走进新余下保,探寻红色印记,汲取奋进力量,让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融入历史与现实的生动场景中。

     “为了进一步凸显大思政课的影响力,我们加快扩建基层学校思政课的‘基站’,让思政课的触角向基层、向农村学校延伸,让思政课教师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案例,用小故事诠释大道理,以小视角呈现大主题。”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于永清畅谈如何办好思政课的思路。

新余下保,这片承载着厚重革命历史的土地,成为了此次思政实践教学的生动课堂。下保村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良山镇,地处新余南部,与峡江县接壤,是新余四大农民暴动之一“下保暴动”的发源地。192912月,中共峡江县西南区组织派共产党员廖仁义到下保一带开展革命活动,自此点燃了革命的星火。村内建有 “下保革命斗争陈列馆”,馆内珍藏的珍贵历史文物、详实的文字资料和生动的图片,生动地再现了下保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进行土地革命的英勇事迹。

活动当日,参与的教师们怀着崇敬与求知之心,踏入这片红色热土。大家先后参观了下保革命斗争陈列馆等红色遗迹。馆内陈列的文物和图片宛如时光隧道的钥匙,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鲜活呈现。教师们驻足凝视,用心聆听革命先辈们在艰苦卓绝环境下为理想信念英勇斗争的故事,深刻感悟着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在现场教学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革命历史与思政理论深度融合。他们旁征博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让抽象的思政理论在鲜活的历史故事中 落地生根。招生处的老师们也积极参与讨论,从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分享感悟,大家各抒己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据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鹏介绍,打破课堂边界,有利于让思政教学更鲜活。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创新方法手段,推动思政课走稳走实,通过生动鲜活的实践体验,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

铸魂育人是百年大计,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还将结合新余市各乡镇红色教育工作实际,进一步拓展新思路,学习借鉴全市教育系统的好经验,在突破难点、补齐短板上寻找新的突破点,努力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黄琴表示。

此次 “行走的思政课” 教学实践活动,让教师们收获颇丰。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的宝贵契机,更是一次思政教学素材的 “富矿” 挖掘之旅。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曾敏感慨道:“这次下保之行让我明白,思政课不能只是空洞的说教,必须依托这些鲜活的历史素材,才能真正打动学生。以后我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把这次的收获好好融入进去,让思政课堂充满温度。” 张艳老师也接过话茬:“是啊,这次实践让我对思政教学有了新的思考。我要把这些故事讲好,让学生们明白,理想信念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能引领我们前进的力量。”

红色文化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在今后的招生宣传和学生教育引导工作中,我们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吸引更多青年学子走进江西工程学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江西工程学院招生直属党支部书记、招生处处长谢浓有感而发。

上好“家门口的思政课”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下一步,江西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入开展此类实践活动,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砥砺前行,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一切力量。




来源:江西工程学院官网

                                                                      一审:黄胧瑶

                                                                      二审:孙雯娟

                                                                      三审:谢   浓